刘明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主编

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

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文章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创刊40周年纪念专题

 

纪念《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创刊40周年
“真空”一词起源于哲学,被古希腊哲学家定义为“排除一切物质的空间”。十七世纪著名的水银气压计和马德堡半球实验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首次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与测量真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真空的认识逐步加深,在量子理论中真空被定义为能量最低的状态,包含了瞬时电磁波和不断进出量子场的粒子,存在“卡西米尔效应”等新奇量子现象。认识真空、获得真空、研究真空、理解真空并应用真空,贯穿了人类近现代科技的发展。
1979年,以“组织和促进真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各种学术活动”为宗旨,金建中、华中一等老一辈真空科学工作者创办了中国真空学会。1981年1月,《真空科学与技术》创刊发行,学会第一届理事长金建中先生担任主编,华中一、龚求初两位副理事长出任副主编,金建中主编在创刊词中说:“创办本刊的目的,在于把真空科学的研究成果、技术经验很快地同科研、技术、教学人员见面,相互交流,探讨学术问题……创办这样一个刊物,是国内真空界广泛交流经验、探讨学术问题的一个园地。”

四十年砥砺奋进,在中国真空学会金建中、华中一、庞世瑾、侯建国、许宁生、高鸿钧历任理事长的关怀和领导下,学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宗旨,着眼真空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推动中国真空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金建中、郭元恒、何炜、王欲知、吴锦雷、李德杰、刘明历任主编带领下,1987年、1988、1994年学报先后获得国际标准刊号、国内统一刊号和国际刊名代码,2004年正式更改中英文刊名为《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和《CHINESE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年从双月刊改为月刊,2020年10月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线。目前学报已被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收录期刊。

在纪念学报创刊四十周年之际,我们感谢学会历任领导、学报历任编委、杂志社历任挂靠单位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广大真空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和阅读。作为真空科研领域交流学术信息、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学报要瞄准“十四五”发展目标,紧紧依托多渠道争取高质量稿源,优化审稿流程,保证审稿质量;着重发展数字化出版这几项“十四五”规划建设,把我们的学报办得更具时代性、学术性和传媒性;要突出特色、优势,使其更加富有影响力和生命力,不断开拓发展创新之路,迎接《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的一个又一个四十年!

 
   刘  明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第九届编委会主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研究员

 

专刊导引

真空测试计量技术及其航天应用

/李得天 习振华 王永军 成永军 郭宁 王鹢  秦晓刚 张虎忠 李刚 赵呈选

 

分子真空泵研究进展

/王晓冬 张鹏飞 李博 匡永麟 黄海龙 巴德纯

 

大型重离子加速器真空系统及其挑战

/蒙峻 杨伟顺 罗成 谢文君 柴振 李长春 焦纪强 万亚鹏 刘建龙 蔺晓建 马向利 朱小荣 张喜平 魏宁斐

 

扫描拉曼埃分辨显微术:一种新的分子化学结构解析方法

/杨犇 张尧 张杨 董振超

 

二维磁性材料与自旋系统研究进展

/周秀诚 周鹏

 

NaCl晶体的电子激发分解研究

/周建军 郑安琪 徐涛 尹奎波 孙立涛

 

射频离子推力器放电室结构优化研究

/钱都 马儒坤 章思 丁亮 唐振宇 王国栋

 

大口径电润湿液体透镜

/赵悠然 徐近博 刘超 王琼

 

纳米磁热复温玻璃化低温保存大鼠肾脏的研究

/冯海靠 张淼 毛宇 司广祥 李艳 顾宁

 

纳米多层电极增强声表面波滤波器功率耐受性的研究

/苏荣宣 傅肃磊 石非戈 沈君尧 徐惠平 王瑞 曾飞 宋成 潘峰
 
点击下载专刊全文

 

 

真空测试计量技术及其航天应用

 

【文章介绍】

 真空测试计量技术是确保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围绕计量发展和航天发展建设对真空测试计量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真空测试计量发展在深度、广度及维度上表现出强劲的态势。近日,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李得天研究员及其团队在《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上发表综述文章,概述了近年来该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真空测试计量技术核心科学问题,所开展的面向航天应用的真空测试计量原始创新研究。研究工作实现了由真空中性气体测试计量向空间电推进真空等离子体测试、卫星充放电真空模拟测试、真空环境下空间计量等交叉领域的拓展,并在月球样品采样、飞船交会对接、空间守时原子钟研制、卫星平台升级换代、卫星安全防护等应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真空测试计量是实施真空量值准确、可靠传递及真空环境下多参数综合测试,具有长期连续性及广泛拓展性的一门技术基础和应用科学,在航空航天、核工业、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在面向航天应用时,真空是地外空间的首要特殊环境,人类航天从地面到宇宙深空,经历着由中性气体到等离子体、由单参数到多参数的复杂真空环境变化。因此,真空测试计量技术是保障航天型号产品质量,确保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此外,真空测试计量技术在大科学装置、集成电路核心装备以及攻防兼备的战略武器装备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做到“顶天立地”、“量天地、度万物”,为落实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源头供给。

作为我国真空测试计量学科的诞生地,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始终以航空航天、加速器、核工业、半导体等领域真空测试计量需求及国防先进真空量值溯源及传递体系构建为主线,长期围绕真空测试计量基础理论、真空环境下多参数综合测试关键技术开展创新研究。通过近60年的发展,使我国真空校准与测试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参数首次实现“领跑”。在此基础上,全面突破了真空中性气体测试计量难题,系统构筑了国防先进真空计量体系及航天泄漏检测工程核心能力,实现了真空量值的国际等效与自主可控,保证了火箭发射、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可靠实施。与此同时,针对我国卫星平台推进技术升级换代、卫星安全运行重大需求,在充分研判“卡脖子”急需及真空测试计量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实现了真空中性气体测试计量向真空等离子体测试、复杂真空效应模拟测试的跨越,逐步在真空量值(中性气体)溯源及传递、空间电推进真空等离子体测试、卫星充放电真空模拟测试、真空环境下的空间计量测试四个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进入面向航天应用的“真空大计量”发展新阶段。同时,面向国家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测试计量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及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更多内容请见《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第41卷,第9期,795-816页。
DOI:10. 13922 / j. cnki. cjvst.202106021
引用格式:
D.Li, Z.Xi, Y.Wang, Y.Cheng, N.Guo, Y.Wang, X.Qin, H.Zhang, G.Li, C.Zhao, Vacuum Metrology Technology and its Space Application, Chin.  J. Vac.  Sci.  Tech,  41, 9, 795-816(2021)     
点击链接可下载全文

 

【李得天研究员研究团队简介】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李得天研究员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真空量值溯源及传递体系构建、真空计量基础理论探索及关键技术攻关工作,构建了先进的国防真空计量体系,实现了真空量值的国际等效与自主可控。在此基础上,依据高真空条件下等离子及电磁辐射复杂耦合环境下的综合计量测试需求,围绕空间电推进及卫星充放电效应地面真空模拟测试难题,逐步形成了真空中性气体测试计量、空间电推进真空等离子体测试、卫星充放电真空模拟测试、真空环境下的空间计量等研究方向。团队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军口 973 、国防技术基础项目、民用航天项目在内的数十项国家重点项目,针对真空测试计量学科基础科学问题、前沿技术及其航天应用关键问题开展了前瞻性、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通讯作者简介】

 

李得天,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防“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军科委基础加强重大项目技术首席,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真空技术委员会(ISO/TC112)委员、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真空计量专委会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电推进专委会副主任、《真空与低温》期刊主编、《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编委等。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9项。获得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真空科技成就奖、航天创新奖、航天贡献奖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件(第一发明人),出版著作3部(第一作者)。

 

 

分子真空泵研究进展

 

【文章介绍】

 分子真空泵(简称分子泵)因其工作稳定可靠,在分子流态下具有很好的抽气效率,已经成为清洁高真空、超高真空应用领域的主流获得设备,在科学仪器、工业生产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分子泵在设计理论与方法、磁悬浮轴承及控制技术、转子系统加工制造与装配技术、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为分子泵的技术进步和更广泛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日,东北大学王晓冬教授在《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上发表综述文章,针对分子泵高转速的特点,介绍了分子泵抽气性能计算方法和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分子泵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方法在分子泵抽气特性的分析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分子泵设计的重要工具,带动了分子泵抽气性能计算能力、计算精度的持续改进,为分子泵的结构改进和性能优化提供了更大空间。

从分子泵设计的基本问题出发,在建立复合分子泵涡轮级、牵引级抽气性能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入口气体分子入射条件修正、涡轮叶列抽气性能积分中值算法、牵引级抽气性能分段流态判别算法、涡轮抽气通道三维算法等四个方面的算法改进,来提高分子泵抽气性能计算的预测精度;从涡轮级-牵引级级间过渡结构、牵引级间隙泄漏抑制结构、多段牵引结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复合分子泵结构改进方案,为分子泵性能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思路。

面向未来在更广泛应用领域,对高性能、高可靠性分子泵的需求,要关注过渡流态及全流域抽气性能分析方法、空间扭曲、非平行三维叶列的设计与性能计算方法、组合叶列抽气性能的求解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是分子泵结构设计和性能计算研究的新课题。

依工程应用角度,如何确定单级、多级涡轮叶列、牵引通道设计规范,引入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方法,考虑转子系统动力学、变形,工作间隙对抽气性能影响等,运用参数化设计技术,开发适于工程应用的分子泵优化设计计算软件,是作者未来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分子泵正向设计和快速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内容请见《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第41卷,第9期,817-825页。
DOI:10. 13922 / j. cnki. cjvst.202108003
引用格式:
X.Wang, P.Zhang, B.Li, Y.Kuang, H.Huang, D.Ba, Research Progress of Molecular Vacuum Pump, Chin.  J. Vac.  Sci.  Tech,  41, 9, 817-825(2021)     
点击链接可下载全文

 

【王晓冬教授课题组简介

东北大学王晓冬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为稀薄气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及应用,主要采用蒙特卡洛(MC)模拟、直接模拟蒙特卡洛(DSMC)、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分析等方法,研究真空工程中分子流、过渡流、粘滞流态下的气体/带电粒子的输运及能量传递行为。在清洁高真空、超高真空获得、超音速射流/羽流分析、多场耦合作用下带电粒子行为研究中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简介】

 

王晓冬,工学博士,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真空与过程装备系主任,中国真空学会常务理事,真空冶金专委会主任,“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真空”、“真空与低温”杂志编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在清洁真空获得原理、复杂真空系统设计、跨音速射流分析等领域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50余项,主编学术专著、译著、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获批专利、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得省部级各类奖励10余项。

 

 

大型重离子加速器真空系统

及其挑战

 

【文章介绍】
核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粒子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是研究核科学前沿问题的重要工具。在重要科研目标和科学问题的牵引下,需要不断提高束流能量和流强以满足各项实验对束流品质的要求。粒子加速器由磁铁、电源、真空、束诊等硬件系统组成,加速器真空系统的压力与束流寿命成反比,因此真空系统是影响束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蒙峻、杨伟顺、罗成等人在《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上发表综述文章,介绍了下一代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High Intensity Heavy Ion Accelerator Facility)的真空系统特点及其技术挑战,重点阐述了应对涡流效应、动态真空效应、高放射区域辐射效应及低温极高真空系统等关键技术的应对措施。
 
 HIAF装置布局图
在HIAF真空系统中,针对涡流效应提出陶瓷内衬超薄壁(0.3mm)真空室新方法,将跑道型氧化锆陶瓷管衬于薄壁真空室内,利用陶瓷大的抗压能力抵抗大气压强,以确保薄壁真空室的最大变形满足物理要求。该方案与国际上常用的薄壁加筋及全陶瓷真空室相比,所需的磁隙更低,可降低磁铁及电源的加工维护费用;为了抑制动态真空效应,设计了束流准直器,开展了真空材料解吸率测量及腔体内表面镀吸气剂膜研究,国际上首次测量了氧化锆陶瓷及陶瓷镀金解吸率,发现陶瓷表面镀金后能大幅降低气体解吸率,提高真空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束流品质;针对高放射性区域真空系统,提出自重密封结构,研制了充气膨胀密封法兰,可实现相关设备的远程拆卸;针对SRing真空性能进一步提升,开展低温极高真空系统研究,在真空管道低温环境的获得、低温环境中残余H2和He的排气方案、低温密封结构及低温准直器等方面进行介绍。
 

更多内容请见《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第41卷,第9期,826-834页。

DOI:10. 13922 / j. cnki. cjvst.202106001

引用格式:

J.Meng, W.Yang, C.Luo, W.Xie, Z.Chai,  C.Li, J.Jiao,Y.Wan, J.Liu,  X.Lin, X.Ma, X.Zhu, X.Zhang, N.Wei,The Vacuum System of Large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 and Its Challenges, Chin.  J. Vac.  Sci.  Tech,  41, 9,826-834(2021)     

点击链接可下载全文

 

【团队简介】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真空技术室目前已形成年轻、充满创新力的科研团队,包括正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10名、助理工程师1名,在读博士4名。该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重离子加速器”, 从事加速器超高/极高真空系统相关工作。瞄准加速器真空系统发展前沿,开展真空物理计算、NEG镀膜、动态真空、低温极高真空系统等方面研究。承担了多台大型加速器真空系统的设计建造任务,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讯作者简介】

 

蒙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真空室技术室主任、博导,从事加速器超高/极高真空系统研究。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在极高真空获得、真空测量、内表面镀膜等方面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在大型加速器真空系统建设中有丰富的经验。主持建设国内第一台重离子治癌装置真空系统、“十二五”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HIAF真空系统)、横向重大项目2项、大科学工程专项及重大改造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授权专利4项。

 

 

扫描拉曼埃分辨显微术:

一种新的分子化学结构解析方法

 

【文章介绍】

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技术(TERS)是一种将扫描探针显微术与拉曼光谱相结合的纳米光学表征技术,它所具备的超高空间分辨和超灵敏化学分辨能力为探究纳米尺度上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物理化学特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杨犇、张尧、张杨和董振超等人在《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上发表综述文章,总结近些年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超高空间分辨表征方面的进展,讨论了超高空间分辨的可能物理起源,最后重点介绍了他们新近提出的一种基于超高分辨TERS技术的新的分子化学结构解析方法—扫描拉曼埃分辨显微术(SRP),并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和潜在应用进行了展望。

TERS 作为一项纳米尺度下较为成熟的高分辨表征技术,研究范围已拓展到各种环境与体系,涉及室温到低温、大气到超高真空环境,并已经在单分子识别与成像、二维材料结构表征、表面单分子反应、生物大分子识别等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于可能导致高空间分辨拉曼光谱探测的缘由,作者重点阐述了五种可能的理论模型,即皮腔效应、场梯度效应、化学效应、光力耦合效应和自相互作用等机制,并认为皮腔效应可能是最重要的主导机制。作者还重点介绍了一种基于超高分辨TERS成像衍生出来的新的分子化学结构解析方法—扫描拉曼埃分辨显微术,该技术所具有的这种埃级单化学键分辨的识别能力,使得可以通过类似“搭积木”的方式来可视化重构一个分子的化学结构。最后,作者展望了SRP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领域,包括与超快技术的结合、与分子骨架分辨的Q-plus AFM技术的结合、与大数据处理、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以及SRP技术在手性分子和二维材料高分辨表征中的应用前景。

 

更多内容请见《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第41卷,第9期,835-849页。

DOI:10. 13922 / j. cnki. cjvst.202107012

引用格式:

B.Yang, Y.Zhang, Y.Zhang, Z.Dong, Scanning Raman Picoscopy: A New Methodolog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olecular Chemical Structures, Chin.  J. Vac.  Sci.  Tech,  41, 9, 835-849(2021)     

点击链接可下载全文

 

【团队简介】

董振超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单分子物理化学、单分子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致力于面向信息、能源和生物技术的单分子光电效应前沿基础研究,特别是通过研制高空间分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与高灵敏单光子检测光学技术相融合的联用系统,深入开展单分子尺度的光电调控和光谱成像研究,在单分子拉曼散射、单分子电致与光致发光、单分子尺度能量转移、以及纳米等离激元光子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并发表在包括《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论文单篇最高引用超千次。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拉曼成像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光学重要成果”、“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致荧光成像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通讯作者简介】

 

董振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单分子物理与化学研究部主任。现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等多个项目课题的负责人,兼任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多个学术期刊的编辑或编委。曾获得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中国CAIA科技奖特等奖(2013)、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主要完成人,201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16)、中国真空学会中国真空科技成就奖(2018)。4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二维磁性材料与自旋系统研究进展

 

【文章介绍】 
自集成电路发展进入亚微米节点以下,传统上基于摩尔定律的几何微缩逐渐失效,首当其冲的是操作电压的微缩开始停滞,进一步导致了功耗和频率上的发展停滞。自旋系统是一种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新型器件。相对于传统的电荷操作器件,自旋系统在功耗方面占据显著优势,有望为缓解现代集成电路的功耗问题提供潜在的方案。自旋系统的关键工艺瓶颈在于高质量的界面制备。二维材料是一种新兴的材料体系,因其新奇的物理特性成为了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二维材料天然缺乏界面悬挂键的特性,非常适合应用于自旋系统中;此外,二维材料的超薄特性、超高自旋扩散长度、反常自旋耦合以及丰富的调控潜力等,在自旋系统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近日,复旦大学周秀诚、周鹏在《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上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系统的进展,从不同自旋系统中的二维材料应用阐释了二维材料与自旋系统的亲和性。
二维材料与自旋系统的亲和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可以作为传统磁性金属的优质界面层,改善自旋阀性能;(2)以三碘化铬为代表的反铁磁绝缘二维材料可以作为磁性隧道结中的优质空间层,大大提高磁阻;(3)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是自旋信号的优良传导者,在自旋系统的集成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4)以Td-WTe2Bi2Se3为代表的低对称性二维材料具有反常的SOC现象以及相当高的SOT效率,未来有望在SOT器件中得到运用。
 

更多内容请见《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第41卷,第9期,850-864页。

DOI:10. 13922 / j. cnki. cjvst.202105020

引用格式:

X.Zhou, P.Zhou, Advances in Two-Dimensional Magnetic Materials and Spintronic Systems, Chin.  J. Vac.  Sci.  Tech,  41, 9, 850-864(2021)     

点击链接可下载全文

 

【周鹏教授课题组简介】
复旦大学周鹏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二维材料逻辑器件、存储器件、光电器件以及“全在一”新型电子器件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课题组在二维材料器件的制备与测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配备有先进的工艺与测试设备。该课题组与国内外其他课题组及研究所有着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为研究工作的开展与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通讯作者简介】

 

周鹏,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集成电路新材料、新器件和新工艺的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应急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6)、面上基金等项目,参与了多项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重大专项项目,参与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重大项目等,获得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计划等人才计划支持。以第一/通讯作者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包括4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1篇 Nature Electronics, 4篇Advanced Materials等。

 

 

NaCl晶体的电子激发分解研究

 

【文章介绍】 

NaCl为代表的碱卤化物是重要的模型晶体,对电子轰击相对敏感。过去通常采用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AFM)在原子分辨尺度上研究电子激发(Electron-stimulated Desorption, ESD)过程,但这种方法的成像是离位(ex-situ)的,不能排除由于热扩散引起的已有辐射损伤愈合的可能性,且仅能提供样品严格表面信息,而缺少了与ESD机制密切相关的非接近表面的信息,通过原位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研究ESD行为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本文通过原位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NaCl晶体的电子激发过程,实验发现在电子束辐照下,NaCl晶体的不同表面会以相似的分解速率减小。NaCl晶体的外壳层会有许多钠颗粒形成,随着ESD过程的进行,钠颗粒会聚结成大的Na颗粒。在发生电子激发分解的NaCl晶体内部,存在丰富的矩形岛状结构,这种矩形结构的尺寸约为4-7nm,其中一些拐角发生破缺形成扭结点,同时在NaCl晶体内部也发现了大量位错。研究还发现,碳氢化合物包裹层可以减缓NaCl薄膜的电子激发分解过程。

 

更多内容请见《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第41卷,第9期,865-870页。

DOI:10. 13922 / j. cnki. cjvst.202108024

引用格式:

J.Zhou, A.Zheng, T.Xu, K.Yin, L.Sun, Direct Observation of Electron-Stimulated Desorption Process in NaCl Single Crystal, Chin.  J. Vac.  Sci.  Tech,  41, 9, 865-870(2021)     

点击链接可下载全文

 

【通讯作者简介】

 

孙立涛,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可视化原子制造及原位检测方面的研究。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nce 2, Nature及子刊15篇),做国内外会议邀请报告180余次,申请专利100多项,提出并实现了石墨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作为主编撰写石墨烯相关专著两本。目前兼任《电子器件》杂志主编,Materials Today Nano杂志编委,美国IEEE纳米技术委员会南京分会主席,江苏省真空学会理事长,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顾问,住建部科技协同创新专委会委员,欧洲科学基金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等。曾获“Nano Research 2021年度青年创新者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团队获国家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获得者(2015)、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2020)。

 

 

射频离子推力器放电室结构

优化研究

 

【文章介绍】
射频离子推力器是离子推力器的一种,其放电室中不需要设置阴极、无需推进剂流量和共振条件匹配。其中必备组件包括产生等离子体的放电室和用于离子提取和加速的离子光学系统。对于射频离子推力器,可以认为等离子体的产生和离子提取及加速过程是独立的,在不考虑离子光学系统的影响下,放电室的离子密度是决定推力性能的关键性要素。在太空环境中,推力器需在有限的能源资源和工质气体储量的条件下运行,设计产生更高离子密度的推力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射频离子推力器因结构简单、推力精确可调、工作寿命长等因素,已被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射频离子推力器最早起源于德国吉森大学,并选用汞作为推进剂,但在EURECA上用于南北位置保持动力时采用了氙工质,吉森大学在RIT-10的基础上发展了RIT-2、RIT-4、RIT-20等多款射频离子推力器。在这之后,国内外多个课题组均对射频离子推力器开展设计制造和性能测试,实验中采用Langmuir探针和光谱诊断对等离子体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在推进器尾部区域,运用法拉第筒反映离子束流和推力架测试推力等。模拟计算中运用全局模型、二维轴对称模型、PIC-MCC模型等求解等离子体参数,进而求解推力器性能,其中放电室的离子密度是决定推力性能的关键性要素,所以对放电室的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基于电感耦合放电过程建立了二维轴对称流体模型,分别研究了放电室在不同长径比和不同结构等条件下的离子密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增大射频功率和气压可以提升离子密度,放电室长度存在最佳范围。在放电室直径相同条件下,减小比表面积可以提升离子密度;球壳圆柱结构与圆柱结构相比,离子密度提高18.2%,若两者密度相等时,球壳圆柱结构可以节省15%功率输入或降低10%放电室内气压。
 

更多内容请见《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第41卷,第9期,871-876页。

DOI:10. 13922 / j. cnki. cjvst.202104012

引用格式:

D.Qian, R.Ma, S.Zhang, L.Ding, Z.Tang, G.Wang,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Discharge Chamber in Radio?Frequency Ion Thruster, Chin.  J. Vac.  Sci.  Tech,  41, 9, 871-876(2021)     

点击链接可下载全文

 
【通讯作者简介】

 

王国栋,博士,副教授,2008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真空与过程装备工程系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1、电真空仪器的设计、计算与测试:面向离子源、电子枪、电离真空计、能量分析器、空间离子推进器等设备的关键技术;2、气体分子运动学:面向复杂容器内气体传输过程中的压力分布、复杂物理场(温度场、电场、磁场)中的气体碰撞、放电、电离等关键问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中航科技集团委托项目、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项目等,先后在Vacuum, Int. J. Energy Res., Fusion Eng. Des.,J. Fusion Energy, Appl. Surf. Sci.,Surf.Rev. Lett.等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大口径电润湿液体透镜

 

【文章介绍】
电润湿液体透镜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变焦系统的限制,其优点也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是轻量化和小型化光学系统的研究热点。一直以来,电润湿液体透镜的口径是亟待突破的难点。现有商业液体透镜都具备超薄、低电压驱动、快速响应的特点,但在光焦度范围与口径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进一步提高电润湿液体透镜的口径,对于拓展电润湿液体透镜的研究和提高现有产品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的电润湿液体透镜平衡了大口径带来的光焦度小、驱动电压高的问题,并且在实际使用中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
本文提出的大口径电润湿液体透镜采用上下电极组合而成的圆筒形腔体设计。首先,阐释了其工作原理,并且详细分析了液体透镜口径增大而带来光焦度减小的问题。之后,详述了8mm孔径的电润湿液体透镜的制作流程,包括电润湿液体的研制与其封装的工艺。在研制填充透镜的电润湿液体时,提出了一种对电润湿导电液体分类的模型。为使电润湿液体透镜长期稳定工作,封装工艺采用油浸封装。最后,对大口径电润湿液体透镜进行成像实验。
本文提出的电润湿液体透镜口径为8mm,聚一氯对二甲苯介电层厚度为3μm,填充液体密度相同,折射率差为0.1581。透镜的阈值电压约为60V,当施加电压为60V至120V时,电润湿液体透镜的最小焦距约为-68.73mm,最大焦距接近无穷,继续增大电压,至200V时击穿,此时,透镜极限的变倍比为1.8。整个变倍过程中,透镜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大口径电润湿液体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更多内容请见《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第41卷,第9期,877-882页。

DOI:10. 13922 / j. cnki. cjvst.202108011

引用格式:

Y.Zhao, J.Xu, C.Liu, Q.Wang, Large Aperture Electrowetting?Based Liquid Lens, Chin.  J. Vac.  Sci.  Tech,  41, 9, 877-882(2021)     

点击链接可下载全文

 

【团队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显示与成像研究室成立于2018年9月,由王琼华教授任负责人,截止2021年9月研究室有教师3名、博士后7名、博士生13名(含留学生2名)和硕士生9名。主要从事3D显示技术、液晶技术、液体光子器件与成像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研究室现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等。研究室独立或与四川大学合作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桌面真3D显示器、裸眼3D显示器、裸眼3D摄像机、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全息变焦和显示系统、新型电极结构的蓝相液晶显示器、LCoS微显示器、液体透镜和基于液体透镜的连续光学变焦显微镜等。
显示与成像研究室网页:http://idlab.buaa.edu.cn/
 
【通讯作者简介】

 

王琼华教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Fellow和Journal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等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中国真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三维成像与显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物理学会液晶分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显示与成像技术,负责完成了科研项目20余项,现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负责人。研制了裸眼3D显示器、3D摄像机、新型液晶显示器、可变焦液体透镜和连续光学变焦显微镜等。获得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准5件美国专利和147件中国发明专利,出版书籍3部,发表了SCI收录论文30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和担任学术领导成员60余次,任大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举办了国际学术会议各1次。

分别于1992年、1995年和2001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2001年在电子科技大学任职到副教授,2001-2004年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光学中心任Research scientist,2004-2018年在四川大学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纳米磁热复温玻璃化低温保存

大鼠肾脏的研究

 

【文章介绍】

对患有终末期器官衰竭疾病的患者来说,器官移植目前仍然是治疗的金标准。然而由于供体器官来源短缺,大量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移植治疗,一个重要原因是器官从获取到最终移植的时间超过了其保存期限。目前通用的4℃低体温保存法,根据器官类型不同,最长保存时间也只有4-36小时。如果能够采用无冰晶的玻璃化保存法将器官保存在-140℃以下的深低温环境,则理论上可保存无限长的时间。然而由于传统水浴复温外源加热的局限性,玻璃化低温保存的器官在水浴复温过程中会遭受热应力和冰晶重结晶损伤而使组织功能失效。纳米磁热复温,在交变磁场作用下能够使整个区域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均匀自发产热。因此,纳米磁热复温玻璃化冻存器官被寄予厚望。近日,东南大学顾宁教授等人在《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上发表研究论文,使用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磁热复温玻璃化保存的大鼠肾脏,结果表明相比水浴复温,纳米磁热复温能够有效保护肾脏总体结构及血管网络,有望成功用于大型器官的低温保存。

文章首先测试了氧化铁纳米颗粒在低温保护剂中的胶体稳定性及磁热性能,结果表明Ferumoxytol氧化铁纳米颗粒在低温保护剂VS55中冷冻复温前后较长时间内均能保持胶体稳定,而磁热性能则随着纳米颗粒浓度,交变磁场场强、频率的增加而提升。随后对大鼠肾脏灌注了纳米颗粒VS55并洗脱,磁共振成像显示灌注加载后纳米颗粒通过血管充满整个肾脏,而洗脱(未冷冻)后肾脏皮质区域基本洗脱干净,仅肾盏肾窦区域残留部分暗信号,表明纳米颗粒能够在灌注后得到基本清除。最后对大鼠肾脏进行了灌注、玻璃化保存及磁热复温,结果表明磁热复温后大鼠肾脏整体结构保持完整,且灌注洗脱后纳米颗粒残余情况也与未冷冻组相似,显示其内部血管网络得到较好的保存。因此,本研究证实,相比水浴复温的外源传热,磁热复温通过灌注将纳米颗粒输送到肾脏内部密集的血管网络中,在交变磁场作用下,肾脏样本内外纳米颗粒均自发产热,这种体积加热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从而避免了热应力损伤。
未来通过进一步提升纳米颗粒的磁热性能、提高交变磁场场强提升复温速率,优化灌注工艺使纳米颗粒充分均匀加载,有望最终实现器官的玻璃化保存纳米磁热复温。
 

更多内容请见《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第41卷,第9期,883-890页。

DOI:10. 13922 / j. cnki. cjvst.202107015

引用格式:

H.Feng, M.Zhang, Y.Mao, G.Si, Y.Li, N.Gu, Study on Magnetic Induction Nanowarming of Vitrified Whole Rat Kidneys, Chin.  J. Vac.  Sci.  Tech,  41, 9, 883-890(2021)     

点击链接可下载全文

 
【通讯作者简介】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顾宁教授:
198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1996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会士(AIMBE,Fellow),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现任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纳米药物与医用材料专业中心主任。先后任国家纳米科技协调指导委员会技术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总体组副组长、“纳米科技”总体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第七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纳米医学与工程分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真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等。
从事医药铁基纳米材料的宏量制备、表征与标准、生物效应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已发表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500余篇,主要发表于Nat Mat、AdvMat、Biomaterials、ACS Nano、Cell Res、JCR等杂志上,发明专利授权90余项;研制纳米氧化铁获批国家弛豫率标准物质,研制的多聚糖超顺磁氧化铁原料药和注射液,是国内最早获准进入临床实验的无机纳米药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等。
课题组主页:https://lbmd.seu.edu.cn/nano/

 

 

纳米多层电极增强声表面波滤波器功率耐受性的研究

 

【文章介绍】 
声表面波滤波器是移动通讯系统收发信号的核心器件,担负着频率选择、噪声去除的重要功能。随着5G时代的到来,芯片尺寸的减小和输入功率的增大导致器件上的功率密度急剧上升,这也造成了换能器需承受更高的交变应力。亚微米宽度的铝电极在交变应力作用下会发生声迁移从而导致器件电学响应失效,因此如何提高器件在高功率下的稳定性已经成为声表面波领域内的关键科学问题。近日,清华大学苏荣宣、傅肃磊等人在《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上发表文章,通过设计纳米多层电极的方法,大幅提升了声表面波滤波器的功率耐受性,成功解决了因功率密度不断提升,换能器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声迁移而导致器件损坏的难题。
 

 

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声波传播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发现电极承受应力以剪切应力为主且主要集中于电极底部,基于此针对性地设计并制备了Al-0.9wt.%Cu(Al-Cu)/Ti/Cu/Ti纳米多层复合电极,通过固溶强化和细晶强化的协同作用提高换能器抗声迁移能力。基于Al-Cu/Ti/Cu/Ti多层复合电极成功制备了低插入损耗(1.5 dB)、高带外抑制(25 dB)的高频声表面波滤波器,且电极结构的改变并未恶化器件的电学响应。功率耐受性测试表明,基于Al-Cu/Ti/Cu/Ti多层电极的声表面波滤波器最高可承受34.5dBm的输入功率,是传统Al-Cu/Ti电极的1.78倍。本文为发展5G声表面波高功率器件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电极制备方案,并且成本低廉、工艺简单,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更多内容请见《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第41卷,第9期,891-896页。

DOI:10. 13922 / j. cnki. cjvst.202109008

引用格式:

R.Su, S.Fu, F.Shi, J.Shen, H.Xu, R.Wang, F.Zeng, C.Song, F.Pan, Power Durability Enhancement of Surface Acoustic Wave Filter with Multilayer Electrodes, Chin.  J. Vac.  Sci.  Tech,  41, 9, 891-896(2021)     

点击链接可下载全文

 

【团队简介】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潘峰教授带领的薄膜材料结构与性能调控技术团队,针对移动通信、雷达、高密度信息存储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声表面波、阻变存储器、自旋电子学及类脑计算新材料、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研究。通过产学研创新合作,基础研究化解工程化难题,攻克了中高频声表面波滤波器工程化关键技术,推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声表面波滤波器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团队已发表SCI论文4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国际专利2项。先后获得五项国家级奖励和多项省部级奖励,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通讯作者简介】

 

傅肃磊,201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之后在清华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射频声学谐振器和滤波器的设计与微加工技术。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Applied Physics Letters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and Techniques等期刊表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潘峰,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薄膜材料与器件研究,是我国声表面波材料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历任国际薄膜学会和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发表SCI 论文400余篇, SCI引用近万次,出版《声表面波材料与器件》等专著两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三十六件,国际专利两件。获五项国家级和十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真空科技成就奖。

 

 

原文链接

 

 

上一篇:关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启用电子发票的公告

下一篇:热烈祝贺本刊3位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